第569章 还真是-《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关于皇长子,以及皇后曹淑、外戚曹氏的舆论,在刘荣有意无意的引导下,很快便平息了下去。

    只是难免生出些‘小’插曲。

    ——在刘荣明确表示自己这一朝,汉家将恢复嫡长子继承制‘立嫡立长’的传承规则,并必然‘立嫡’后,本就算不得安分的儒家,又开始自作聪明了。

    一开始,只是几个毛都没长齐的儒生,在街头巷尾散布流言说,刘荣自己是庶长,先帝实际上也是庶长;

    刘荣现在铁了心要传位嫡子,就是在打先帝、打自己的脸。

    发现这个言论没什么市场,也没什么反响之后,又有一些小有名气的儒生跳出来,旁敲侧击的开始讨论:先帝到底算不算嫡长。

    只是这一不小心,可就捅到了马蜂窝。

    ——窦老太后直接炸了!

    什么意思?

    我儿子不是嫡长?

    合着你们这些个腐儒,是在拐弯抹角的,说我不是太宗皇帝正妻是吧?

    好啊!

    挖宗庙、社稷墙根,这都不背人了?!

    便这般机缘巧合之下,儒家原本有意无意的试探,竟是闹得一发不可收拾。

    尤其是在试探发酵后的第二次,窦老太后召见了天子刘荣。

    虽然还不到指着鼻子,把刘荣骂的狗血淋头的地步,却也绝对算得上是严厉的批评!

    批评刘荣不知道维护先帝父亲,以及毋庸置疑‘庶长’出身的自己。

    这一下,事态彻底闹大了。

    ——连天子都挨了骂、挨了批评!

    在这个主辱臣死、主忧臣劳的时代,天子受了批评,底下的官员还能落着好?

    开玩笑!

    几乎是刘荣前脚出长乐宫,丞相窦婴的请罪疏,便送到了未央宫宣室殿的御案之上!

    紧随其后的,是三公的其余二位:御史大夫卫绾,以及大司空韩安国。

    天子挨骂,三公告罪,九卿更直接就跪到了宣室殿外。

    这下,舆论总算清净了。

    也没人说先帝是不是嫡长、太宗皇帝原本是不是另有发妻,并和那位发妻育有嫡子了;

    连带着,就连当今刘荣,也没人再拿‘当今乃庶长’说事儿了。

    随着时间的推移,舆论越来越沉寂,朝堂内外的氛围也越来越压抑。

    最要命的是:天子刘荣从始至终,都没有再在这件事上表态。

    既没有从善如流,顺着窦老太后的怒火,在宣室殿的朝仪之上大发雷霆、宣泄怒火,也没有将此事大事化小。小事化了。

    就像是个旁观的老者般,老神在在,兴致盎然,就是不插手。

    知道此事不能善了,也从刘荣‘只关注,不作为’的态度中,隐约嗅到刘荣的意图之后,丞相窦婴最终,还是单独找上了天子刘荣。

    只是这一场原本算不得正式的会面、这件原本算不得多大的‘小事’,却是以窦婴不顾丞相之尊,对天子刘荣跪拜见礼作为开端……

    ·

    ·

    ·

    ·

    ·

    ·

    “魏其侯这是何故?”

    御榻之上,天子刘荣淡然端坐。

    对于跪地叩首向自己见礼的丞相窦婴,刘荣既没有表现出应有的‘惶恐’,也没有虚情假意的起身去虚扶;

    只轻描淡写的一句‘何故如此’说出口,刘荣便自顾自收回目光,端起面前的茶碗轻抿一口。

    而在御阶下,感受到刘荣淡漠态度的丞相窦婴,心中也是顿时生出一股苦涩。

    照理来说,这次的事儿,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。

    ——往小了说,这就是一次坊间舆论、闲言碎语,引发东宫窦老太后震怒的舆论事件。

    按照正常的处理方式,要么是冷处理,搁置一段时间就过去了;

    又或者,是象征性抓几个散播流言的小虾米,把人交给窦老太后撒撒气,泄泄愤了事。

    反正老太后要面子、要名声,不可能真拿人家怎么样。
    第(1/3)页